年初新冠肺炎攪局以來,台灣民生服務業損失慘重。然而減少外出的後座力,其實卻是將消費力道轉移到線上購物。面對危機與轉機,電商業者該如何延續紅利、因應下半年可能的變化?

新冠肺炎加速了消費者線上購物的習慣,回不去了!
新冠肺炎讓實體零售苦不堪言,電商平台卻收穫滿滿。防疫期間,民眾減少外出,消費需求轉移到線上。過去較少上網購物的消費者,也增加了購買頻次和品項。
今年2月,各家電商平台的營收和去年同期相比,成長幅度介於二到五成。經濟部統計處的數據也證實,2月電子購物及郵購業營業額較去年同期成長29.2%。
線上銷售資源大增
吃足苦頭的實體品牌,開始積極往電商靠攏。根據台灣樂天市場數據,今年2月詢問加入樂天市場的商家數大幅增加,相較去年同期成長約35%。
但效益不會這麼快。創業家兄弟董事長郭書齊認為,疫情讓實體品牌提升進駐電商平台的意願。但要開拓一個新通路,需要時間調整供貨、庫存以及物流對策。短時間內線上商家數應該不至於大增。
反而比較顯著的變化是,已上架平台的品牌將資源挪移至線上銷售。momo總經理谷元宏指出,已經在平台上的品牌商,將實體通路的資源轉移到momo平台上,增強線上銷售力道。
除了進駐電商平台,實體品牌自建電商官網也是數位轉型的途徑。
91APP董事長何英圻分析,將商品刊登在B2C或B2B2C電商平台固然方便,不過品牌要抓住消費者、經營忠誠會員,最終還是要自建電商官網。如此才能手握會員資料和消費數據這些珍貴資產。
而且線上開店的固定成本,只有實體店家的53%,
「新冠肺炎會加速品牌朝實體電商發展,讓零售市場重新洗牌,」
何英圻說。
趁此版圖移轉,各電商平台使出渾身解數,拉攏實體品牌進駐,補足自身弱項。例如以科技產品見長的PChome,今年結盟屈臣氏開旗艦館,補足美妝商品線的完整度,搶攻女性客群。而momo今年第一季也新增Roots、NBA等品牌專賣店。
疫情考驗電商的物流倉儲力
另一個可預見的現象,是台灣電商巨頭,會加速對物流倉儲的投資。
林原慶舉例,像雙11消費節慶,電商都會有所準備。但疫情引起的需求暴增,就是考驗企業物流倉儲的深度。
未來流通研究所協理林原慶觀察,台灣電商還在成長期
11%滲透率距離美、韓的20%以上仍有距離,疫情更推了一把
「大餅在成長,誰能吃到的關鍵還是物流。」
自建物流系統在緊急情況時更能突顯價值。例如:新冠肺炎期間,中國封城、線上訂單暴增,電商巨頭京東就靠著自建物流,維持住運能。林原慶分析,走重資產路線的國內兩大電商龍頭momo和PChome,物流倉儲政策發展順序,都符合台灣的特性。
台灣地狹人稠、交通易達,兩家企業最初都將物流委外,優先處理倉儲自動化、提升倉內效率。
近兩年,不約而同開始積極佈局物流。除了和物流業者緊密結盟,也開始自建車隊,彌補運能不足。尤其PChome成立百分之百持股的運輸物流公司網家速配,目前能負擔20%運能,有效填補週末及國定假日的配送缺口。momo也逐步擴增自有物流車隊。
「誰能掌握高效、高品質物流,就會竄出,」林原慶說,隨著電商高成長,物流將變成稀缺資源,電商爭奪倉儲區位和運力的情況會更加激烈。(責任編輯:陳郁雁)